搜索

儿童健康、安全防治“上火”

收藏 分享 2008-11-28 11:30| 发布者: 妈网客服@sz| 查看数: 381| 评论数: 0|来自: 本站原创

 

        儿童在6岁以前特别容易出现大便干小便黄,睡不香,口舌生疮等 “上火”症状,通常让年轻妈妈们手忙脚乱,不知所措,一不小心用药不当,便会给宝宝娇弱的身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,而后悔莫及。
宝宝“上火”,妈妈用药得小心
        正处于生长发育发展阶段的宝宝们,更需要摄取较多的营养物质,因为脾胃功能尚不健全,如果饮食不合理便很容易扰乱他们的消化和排泄系统,再加上各种细菌与病毒侵袭也会引起发热,特别是是3岁以下的宝宝们,他们身体的免疫系统都非常脆弱,还不能完全抵抗细菌、病毒的侵害,于是就产生了“内火”。
        这时候不少家长会选择给孩子服用祛火药,来给宝宝祛火,但是人们都知道“是药三分毒”,如果家长盲目的将成人能用的药减量给孩子们服用,这危险性也是不容忽视的。例如很多人都吃过的牛黄解毒片(丸),其实它就是一种毒片。按照组方,每片(大片)牛黄解毒片含有50毫克雄黄。雄黄的化学成分为二硫化二砷,遇热分解变成剧毒的三氧化二砷,也就是俗称的砒霜,口服10毫克即可中毒,长期服用会导致慢性中毒,对神经、血管、心脏、肝、肾、脾都能造成损伤。那么宝宝“上火”要如何安全用药呢?
儿童“上火”如何谨慎用药
        儿童生病,大多因外感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种病邪的影响和消化不良、积食引起,因而在临床上表现为阳症、实症、热症为主,故在治法上常用发汗解表法、清热解毒法、健脾和胃法、消食导滞法等。
对于儿童“上火”问题,更需要考虑儿童特殊的生理特性,选用适合儿童的药品。
        首先应选用中药,不可盲目使用西药。因为西药多为针对症状治其标,抗生素消炎药的滥用易对儿童身体造成伤害。中药则是调理全身到达治本的效果,能有效祛除孩子体内病邪。但是选中药也是有讲究的,儿童宜服用药性平和、安全有效的纯中药复方制剂治疗“内火”。比如在众多小儿七星茶的产品中, “三公仔小儿七星茶”是岭南地区儿童长期广泛使用的产品,其中的山楂、稻芽消食健脾助消化,防止食积发热;薏苡仁清热利湿,淡竹叶清心火利小便,热从便出,这些天然食材,不仅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,还带来甘甜的口感,因此很适合儿童服用,经常给宝宝冲饮能安全有效帮宝宝赶走“上火”现象。
合理安排生活习惯让宝宝健康不“上火”
        俗话说预防甚于治疗,如果宝宝没有遇上“上火”问题,家长也不可掉以轻心,因为,宝宝的特殊体质和饮食等因素很容易引发 “上火”症,那么如何预防“上火”呢,以下是让宝宝健康不“上火”的十条建议,供您参考了。 
        1、保证宝宝睡眠充足,一般为10个小时左右。人体在睡眠中,各方面机能可得到充分的修复和调整。 
        2、秋冬季节天气干燥,易“上火”,应该注意及时补充水分,多喝水,保证每天至少在8杯以上。 
        3、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,不挑食、不偏食。
        4、在饮食方面,多给孩子吃一些绿色蔬菜。如:卷心菜、菠菜、青菜、芹菜。蔬菜中的大量纤维素可以促进肠蠕动,使大便顺畅。 
        5、平时多注意控制孩子的零食,不购买或给孩子少吃易“上火”的食物。比如:油炸、烧烤食物。少吃瓜子或花生、水果中的荔枝。尽量少喝甜度高的饮料,最好喝白开水。 
        6、让宝贝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。每日定时排便1-2次。可以多给宝宝吃苹果、芹菜、西瓜、香蕉等水果,全麦面包、玉米粥也要常吃,粗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。 
        7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,避免受凉。注意不要给宝宝穿得过多,和大人一样或比大人多穿一件即可。 
        8、家长不要想当然地给宝宝食用补品,以免燥热生火。 
        9、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宝宝,出生后最好给予母乳喂养并保证足够的母乳量。因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,既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,又不会“上火”。
        10、小儿七星茶的产品 “三公仔小儿七星茶”,不仅可以有效治疗儿童“上火”,平时冲服同样可以有效预防宝宝“上火”症。 、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  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粤B2-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:4406043011553公安机关备案号:44010602000119Copyright 2004-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    版权保护投诉指引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6]7051-1702号

违法和不良信息/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:020-85505893/18122325185 举报邮箱:kf@mama.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:kf@mama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