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
宝贝“上火”妈妈如何区别对待

收藏 分享 2008-11-28 11:39| 发布者: 妈网客服@sz| 查看数: 388| 评论数: 0|来自: 本站原创

    

    口燥咽干、牙疼肿胀、烦躁失眠、尿少便干……当这些症状一个一个来拜访您的时候,人们便会很确定地说,这几天一定是“上火”了。事实上,不仅成年人容易受到“上火”问题的困扰,年幼的小宝宝们更容易因为“上火”而受到伤害。但是儿童有别于成人,引发儿童“上火”因素也有其特殊性,那么引起宝宝“上火”的因素有哪些呢,不同的原因引发的“上火”,家长们又该如何应对呢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细分"上火"种类

“上火”也有不同种类,只有了解“上火”类型才可对症下药。

首先“上火”有外来之火和内生之火之分。

感冒时的发热,嗓子痛都属外生之火。而内生之火在中医上主要分为几种——心火、肺火、胃火、肝火和肾火。

心火:分虚实两种。虚火表现为心烦、口干、盗汗、低热等;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、口干、小便短黄、心烦易怒等。

肺火:主要表现为潮热盗汗、干咳无痰、咽疼音哑等。

胃火:分虚实两种,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、便秘、腹胀、舌红少苔、饮食量少;实火表现为口干、上腹不适、大便干硬。

肝火:表现为头痛、面红目赤、口干咽疼、尿黄便秘、甚至吐血。

肾火: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、耳鸣耳聋、发脱齿摇、睡眠不安、五心烦热等症状。

再从细了划分,这“火”还可分实火和虚火。

实火主要以肝胆、胃肠实火为多见。症状主要表现在烦躁,头痛,高热,目赤,腹胀痛,小便黄,大便秘结,舌红苔黄干鼻出血等。

而虚火可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病状。

阴虚火旺多表现为躁动不安、形体消瘦、口燥咽干、舌红无苔。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、滋阴降火为原则。

气虚火旺者表现全身燥热、畏寒怕风、身倦无力、舌淡苔薄。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。

什么原因让宝宝“上火”了呢?

原因1:阴阳不调

中医认为,“小儿为纯阳之体”,阳有余而阴不足,容易出现阴虚火旺、虚火上升的状况。因此,孩子“上火”往往都是“虚火”、“实火”一起上,并且互相影响、互为因果,形成恶性循环,这就给治疗带来了很大难度。

原因2:病邪入侵 

孩子容易“上火”,有个主要的原因是宝宝自身脏腑娇嫩,免疫系统脆弱,各种病邪如暑、湿、燥等都很容易就能乘机侵入宝宝的身体,一旦病邪滞留在体内,就容易“郁而化火”了。

原因3:由便秘引发的"上火”

孩子牙齿的咀嚼功能差,喜欢吃精细的食物,摄入的纤维素相对较少。而平时高蛋白、高热量食物进食比较多,如果健身运动和活动又较少的话,就容易导致胃肠消化障碍,积食成滞,郁积于胃肠中发生便秘,从而导致化热、化火。另一方面,孩子本身的肠道蠕动功能弱,消化液的分泌较少,易导致便秘,这是虚火内燥的常见表现。

孩子“上火”如何应对

对策1:锻炼身体增强体质

让孩子坚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,对宝宝增强体质,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有很大帮助的,这是预防“上火”,防止病邪侵入的关键。

对策2: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

让宝宝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,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,比如不要用手揉眼、抠鼻;注意口腔清洁,坚持早晚刷牙、饭后漱口等。

对策3:饮食宜清淡

容易“上火”的孩子特别喜欢吃油炸的食品。这就需要提醒家长们,一定要给宝宝多吃蔬菜、瓜果;少吃油炸、煎烤、熏制的食物;少吃巧克力、奶油等甜食;夏天,还应少吃桂圆、荔枝等热性水果。食物中应尽量避免过多使用辛辣重味的调味品,如姜、葱、辣椒等等。

对策4:防治便秘

   家长一定要注意多给宝宝吃富含纤维素的食品,并每天坚持做腹式呼吸运动或腹部按摩,同时让宝宝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,必要时可短期食用蜂蜜茶,或服用麻仁丸等润肠通便的中成药,或者饮用儿童专用的去火产品如“三公仔牌小儿七星茶”其中的山楂、稻芽消食健脾助消化,淡竹叶清心火利小便,热从便出。

对策5:多饮水

多喝开水对宝宝去火也是很有帮助的,特别是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,可以让孩子多喝一些清热的饮品,如菊花茶、绿豆汤、百合汤等等。

对策6:选择安全的降火药

如果宝宝“上火”得较为严重的话,家长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到下选择一些安全性高的中成药给宝宝服用,另外市面上也有专门适用于儿童的去火产品,如小儿七星茶产品中的“三公仔小儿七星茶”其中使用的都是纯天然的食材配方,不仅口味甘甜,更能有效而安全的帮助宝宝祛火,定期冲服,可有效帮助宝宝远离“上火”症的伤害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  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粤B2-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:4406043011553公安机关备案号:44010602000119Copyright 2004-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    版权保护投诉指引
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6]7051-1702号

违法和不良信息/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:020-85505893/18122325185 举报邮箱:kf@mama.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:kf@mama.cn